威海市打造“全链条”节水模式
时间:2023-09-01 来源:威海市水务局

威海市统筹做好源头管控、过程管理、末端治理,打造“全链条”节水模式,用水效率不断提高,万元GDP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只有全省的51.4%、61.4%,人均用水量、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,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、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示范城市,2022年成功争创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市。

(一)拧紧全市“水龙头”,已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、社区77个

山东省节水型社区经开区杨家滩花园小区通过建设蓄水池,引入周边聚积的雨水用于小区绿化灌溉,基本解决了整个小区的绿化用水,正常年份可节约用水9000多立方米。同时,还在小区公共卫生间建小型蓄水箱,小区雨水经收集沉淀后使用,基本满足小区日常保洁工作所需。小区节水器具普及率也达到了100%。

截至目前,威海市已建成2座省级节水教育基地,77家省级节水型单位、社区,92家市级节水型单位、社区,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到50%,全域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。

同时,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节约用水条例,配套制定加强水资源集中管理、城市供水管理等8个规范性文件,严格实行用水管控。

完善节水激励政策,对实施公共污水处理、海水淡化等项目的企业,推行所得税“三免三减半”的政策支持,鼓励更多企业“拧紧”水龙头。

(二)引领产业转型升级,全国首推水务经理制度

2019年底,威海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水务经理制度,对市区年用水量超1万立方米的380家用水企业设置水务经理,负责日常用水监管。同时对标行业节水标准,推动企业调整用水模式、改进工艺流程、更新生产设备等。

除“科学干预”外,威海市搭建数字管水平台,设置节水管理模块,在线监控重点用水户用水量,参照年度用水计划和月度用水计划指标,自动分析研判用水情况,发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,向业务管理人员推送消息,年可减少水资源消耗500万立方米。

针对农田灌溉耗水量高、节水空间大的实际情况,结合威海市70%耕地处于丘陵山区、无大中型灌区的地域特点,市水务局从农业水价改革和农田节水灌溉两方面入手,破解农业用水难题。创新推出集中管理、分散管理、新型经营主体管理3种农业水价改革模式,分别以镇、村、种植大户作为主体,集中管护水利设施,开展水费收缴工作,涵盖种植面积146万亩、节水2800万立方米。

同时,扭转“大水漫灌”用水方式,打造28处千亩以上规模的智慧节水灌溉工程,实现灌溉精准化,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6万亩,占有效灌溉面积72%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.6999,居全省前列。

(三)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,实施11项雨洪资源工程

威海市旱雨两季对比鲜明,如何将雨季降水“留住”,增加城市蓄水能力,是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
近年来,威海市累计实施11项雨洪资源工程,蓄积入海河水,避免域内径流因超蓄而随河入海,造成资源浪费,大中型水库因此新增和恢复兴利库容3.1亿立方米,比2015年翻一番,地表水资源拦蓄利用率达55%。雨洪资源工程的实施极大了提升了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率,每年能节约大约2亿多元的调水成本。仅黄垒河地下水库一个项目,每年就能增加近3000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。

广蓄水的同时,威海市大力推广中水(也称再生水,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,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)利用。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,尾水水质提升至地表水准IV类标准,形成了工业用水、市政杂用、生态补水的再生水利用模式,2022年,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6300万立方米,再生水利用率提至50%。作为城市用水大户,威海市5家热电厂的工业生产环节已经全部使用中水。同时,发挥滨海优势,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,打造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,鼓励热电、核电等工业用水大户优先利用海水,在远洋渔船、海洋平台推广海水淡化装置,实施华能电厂(威海)海水淡化及市区4处集中供水工程,2022年,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达5万立方米/日,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提升20%。


作者:周芸田 责任编辑:闫笑梅